从条形码到RFID


    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(Smithsonian)美国历史博物馆中,陈列着一包箭牌果汁口香糖。1974年6月26日,这包口香糖在俄亥俄州特罗伊城的玛西超市卖67美分。你可能会说,这有什么稀罕的?但它却是全世界第一件通过条形码扫描售出的商品。
起源
  早在40年代,美国乔·伍德兰德(Joe Wood Land)和伯尼·西尔沃(Berny Silver)两位工程师就开始研究用代码表示食品项目及相应的自动识别设备,于1949年获得了美国专利。该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,被叫做“公牛眼”代码。靶式的同心圆是由圆条和空绘成圆环形。在原理上,“公牛眼”代码与后来的条码很相近,遗憾的是当时的工艺和商品经济还没有能力印制出这种码...
    然而,10年后乔·伍德 兰德作为IBM公司的工程师成为北美统一代码UPC码的奠基人。以吉拉德·费伊塞尔(Girard Fessel)为代表的几名发明家,于1959年提请了一项专利,描述了数字0-9中每个数字可由七段平行条组成。但是这种码使机器难以识读,使人读起来也不方便。不过这一构想的确促进了后来条形码的产生于发展。
发展
  1973年美国统一编码协会(简称UCC)建立了UPC条码系统,实现了该码制标准化。同年,食品杂货业把UPC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标准码制,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,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1974年Inte rmec公司的戴维·阿利尔(Davide·Allair)博士研制出39码,很快被美国国防部所采纳,作为军用条码码制。39码是第一个字母、数字式想结合的条码,后来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。
  1976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超级市场上,UPC码的成功应用给人们以很大的鼓舞,尤其是欧洲人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。次年,欧洲共同体在UPC-A码基础上制定出欧洲物品编码EAN-13和EAN-8码,签署了“欧洲物品编码”协议备忘录,并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(简称EAN)。到了1981年由于 EAN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,故改名为“国际物品编码协会”,简IAN。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习惯,至今仍称为EAN。(后改为EAN- international)
  日本从1974年开始着手建立POS系统,研究标准化以及信息输入方式、印制技术等。并在EAN基础上,于1978年 制定出日本物品编码JAN。同年加入了国际物品编码协会,开始进行厂家登记注册,并全面转入条码技术及其系 列产品的开发工作,10年之后成为EAN的用户。
应用
  此后不久,随着LED(发光二极管)、微处理器和激光二极管的不断发展,迎来了新的标识符号(象征学)和其应用的大爆炸,人们称之为“条码工业”。今天很少能找到没有直接接触过即快又准的条码技术的公司或个人。由于在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非常迅速,并且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被开发,用不了多久条码就会象灯泡和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普及,使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轻松和方便。
RFID与条形码的比较
  目前全球以千亿计的大小商品,都靠着产品上一条条粗细不一的线条(条形码)来辨别身分。但是条形码只能记载着产品简单的背景,例如生产商和品项名称,而且还得透过红外线接触扫瞄才能读取数据。更重要的是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超过五亿种商品,而全球通用的商品条形码,由十二位排列出来的条形码号码已经快要用光了。条形码是只读的、需要对准标的、一次只能读一个、且容易破损;而RFID是可擦写的、使用时不需对准标的、同时可读取多个、坚固全天候使用,可不需人工参与操作。
  ■  条形码依靠被动式的手工读取方式,工作人员需要手持读取设备一个一个扫描,而RFID读取设备利用无线电波,可以全自动瞬间读取大量标签的信息;
  ■  条形码属于易碎标签,由于物理、化学的原因很容易退色、被撕毁,RFID属于电子产品,可以在条件苛刻的环境下使用;
  ■  条形码的存储量很小,而RFID标签内部嵌有存储设备,信息量巨大;当然,条形码的问题在于它永远是一次性的,不可改变的,而RFID可以任意书写,也可以进行修改。